工作摸鱼间隙来总结分析一下曾经合作过的agent类型20220113

楼主近期在大西雅图买了自住房,在购房期间也合作过好几个agent,各不相同,当时就想着等买房大局已定写一篇文章给买房萌新们参考一下我们遇到的agent类型。在这里不会指名道姓,也不做推荐,纯粹分享自己的经历。

  1. rebate高,成交量大型
    我的第一个agent在某厂的推荐人数特别多,非常怀疑是不是买了水军,打入了内部。去搜他的成交记录也是高的惊人,我自己就有好几个朋友都是找他买的。rebate也不错,不算超高,但是算超过平均水平。相处下来觉得人还挺热情,也不算push。但是有几个bug:
    首当其冲是不给看新房。楼主找他的时候就有表明过喜欢新一点的房子,新建房也会看,但是他从来不给推荐新建房,即使我再三强调喜欢10年后的,还是经常会给我推老房子。问了周围找他买房的朋友,基本也是都说这个agent不带他们看新房,看的都是老房子,说老房子好,老房子用材扎实,新房子都是豆腐渣。这里没有说老房子不好的意思,老房子用材扎实这个我也不否认,但是如果客户就是想看新房,喜欢move in ready的,或者就是喜欢新建房,agent还是一个劲给推荐老房子,完全没有主动帮忙找新盘之类的,是不是就是agent的问题了。从agent的角度看原因就比较简单了,新建房的agent commision少很多,有的甚至都不到1%。而且新建房的竞价情况一般也没有老房子严重,许多是用escalation竞价,操作(PUA)空间也不大。像这样的走量agent,根本不想浪费时间在这1%的钱上。
    还有一个一样严重的问题,因为成交量大,客户量大,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放在你身上。一般这种agent会找一个小弟帮忙,拉个群,平时小弟会在群里发一些房源,看房的时候agent再出面。然而这些消息明显是群发,因为明明我已经明确说明想要什么样的房子,在哪些地方,比如不喜欢装修风格太老的,这些agent直接写在了群名上。但是每次发的房源根本与我当初说明的条件不符,我虽然无奈,但也没有正面怼。然后就是看房时间混乱,提前几天约好的时间,要临出门了,突然说不好意思,突然发现这个时间约了别人,能不能另约。且不说卖方市场上,可能晚一天房子就没了,都要出门了还临时变卦就让人很不舒服。以及几乎每次看房agent都会有电话进来,然后就是我自己看,他接客户电话,或者就是直接坐在车里赶合同,让小弟陪我看。
    还有一些小点,比如你必须加价多少,才给你下offer,之类。
    这个agent最后就随便找了个理由不合作了。
  2. rebate少,但相处愉快型
    这个agent在看房,发房源,相处的各方面没什么问题,我说喜欢新房,他会积极给我搜寻附近的新盘或者在建盘,直接带我去工地实地查看之类的。很能根据我的需求精准投放,这个跟上面的agent就很不一样。基本他发给我的房源都是我能感兴趣要去看的。过程也不push,我算是还比较挑剔的,对于房子也是挑挑拣拣,总有哪儿不满意,但还是挺耐心的带我看。但是最大的bug就是返点只有三分之一,而且还是在卖家能给2.5以上的前提下反三分之一,如果我最后买的是新建房,只有2%或者1%的话,就直接不反了。最后想想,虽然只有百分之一二的样子,也是万把块钱啊。左思右想还是不要跟钱过不去,还是婉拒了。
  3. rebate多,但毫无用处型
    最后在网上锁定了一个rebate还算多,买新房也能反的agent。本来想的好好的,买新房反正就下个offer,没什么其他要做的,就选了这个。最后也是这个agent帮忙买的房。但是,一旦进了合同,就感觉到这个agent真的业务能力堪忧。嘴里说的非常好听,这个合同我会帮你看的,你有什么问题尽管问我。然而情况是,基本我有什么问题都是一问三不知,或者答非所问,沟通过程都一榔头西一棒槌,交流困难。我感觉很多交流障碍的情况是源于有人不清楚情况,还非要不懂装懂,绕着弯子说话,回答了,又好像没回答,这个也适用于工作中。反正问什么问题都是,这个正常,签。问disclosure里面的东西也是一副我也不清楚的样子。后续贷款跟进,和卖家的交涉,全部都是自己来,agent完全没有帮忙,也指望不上。整个过程并没有觉得他是为我服务,反而深深的有一种他是站在卖家一方的感觉。我说我觉得这里有问题,agent说这个不能改的,我说那能不能讲点价,agent说不行的。于是我自己去找卖家,结果卖家给我改了。只能说,百无一用。后来想想都觉得他其实除了下了个offer啥都没干就挣了几万,真的是大风刮来的钱啊。
    哦还有一点,这个agent下offer的时候有让我看一下,然而因为我是第一次买房,根本不知道要看什么,也没有想过要问什么问题。于是就傻乎乎看了价钱就说可以了。后来意识到,其实agent帮我waive了所有条款,以及给了大额定金,但是并没有跟我商量,也没有告诉我可能存在的风险。我也知道这个市场上,可能waive所有已经变成了default,但是跟我商量一下再写offer是不是不应该省略呢?发现这个事之后也是皱了一下眉,虽然对结果并没有影响,但是对于agent动不动就自动帮客户waive所有contingency的做法我觉得还是不能提倡。
    总结一下,也有遇到过rebate也还可以,服务也不错,也挺合得来的agent,但是最后为了多几千块的rebate选了那个百无一用的agent,现在其实是有些后悔的,觉得这个钱宁可给自己认可的agent赚。但是如果不是第一次买房了,流程都很清楚,而且就是买新建房的话,其实找rebate最高的agent没毛病,就是要做好这个agent可能除了下个offer再不能帮上其他忙的准备。如果是萌新买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奇奇怪怪的问题,那其实有个agent能答疑解惑,帮忙吵架扯皮也是好的。
    然后就是,agent这个行业真的门槛太低了,很多人甚至英语都讲不好,我在旁边听了都尴尬。买家们要齐心协力让agent们卷起来,多面试,不要签exclusive协议,觉得相处不愉快及时快刀斩乱麻,要想想他们开的车比你好,住的房子比你好,根本不缺你这个客户,不需要抹不开面拒绝人家。我当时就因为不好意思拒绝别人,想直接ghost,结果搞得自己跟渣男一样,和另外的agent看房的时候就很怕遇到正在ghost的那个。。然后就是rebate不到一半的也可以pass了,现在好多能力ok的agent都可以给一半甚至以上的rebate。没必要听所谓虽然我rebate不高,但是我服务好的话。当所有人都不理反一半以下的agent,他们自然就会把rebate统一提高了。
    新的一年,祝大家远离agent PUA,顺利买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