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看Redfin Estimate,忽悠你没商量(ZT)

Redfin Estimate绝对是有意的房价大涨帮凶之一,why?
(1)数据滞后性,交易close之后20-40天才有数据,这样在下行市场里有效地平缓了下跌,对市场水温不敏感的买家延迟感受到房价的变化。但是,在上行的市场里却无法有效平缓上涨,因为bid的时候买家就恐慌了,FOMO。
(2)Redfin的生意模式受益于交易数量,让大家恐慌尽量去交易,他们受益,所以他们会利用算法想各种办法,让更多买家去交易;
(3)Redfin自己也做经纪业务,受益于交易价格的上涨(赚佣金),所以有足够的动力把Estimate做高。
(4)Listing agent可以remove掉Redfin Estimate。这是妥妥的survivorship bias,留在页面上显示的estimate都是跟卖家想得一样,或者高一点的,让买家觉得占了便宜。(About the Redfin Estimate | Home Value Estimator - FAQ的最后一个,I would like to remove my Redfin Estimate. How do I do this?)
(5)Redfin的estimate有时候会根据listing price调整、趋近,并且回调历史估价!曾经就发生过的事情,1.5米的房子不小心输错成了15米,结果Redfin estimate调整到15米附近,但是价格调整到正确的1.5米之后,estimate还没调整回来。

为什么说Redfin Estimate看都不要看?

因为看一眼之后,就被下了“心锚”,心理学上叫anchoring bias。
有一个较高价格的心锚,容易overpay!买贵了还觉得自己占便宜了。这一招尤其在市场下行的时候,尤其有效!
这就是AI算法和利用人类心理偏差对买房人的屠刀。

Buyer agent做得CMA有一定的缺陷,根据最近3-6个月的交易,根据使用面积、lot面积和bedroom数量等进行调整。这个没有考虑房子本身的价值到底是多少,参照的是别人(亢奋)的估值,在市场下行的时候misleading。在市场这么有趣的turning point,我觉得还有几个估值方法要辅助决策:
(1)租金收益率。年毛租金/购买价格,年净经营收益/购买价格。
(2)鉴于Fed在收水(2020年3月份之后放的滔天洪水),我认为对buyer比较fair的价格(或者大概率稳赚不亏的价格)是这样的:看2020年3月及之前的历史可比交易。可比的定义:房子建造年份前后差5年以内,使用面积大小差距不超过125sqf,lot大小差距不超过1250sqf的房子。对于历史的可比交易分别算尺价,然后算出各自交易时间对应现在年份的时间差距(算得精细的话可以季节调整,粗一点就算年份差),用各自当年的尺价乘以1.06或1.10的年份次方,得到现在的尺价,然后把这些现在的尺价算平均和中位数,作为bid房子的参考价格。6%是美国30-40年房价的年均涨幅,10%是考虑湾区、西雅图等发展快的地区给溢价。
(3)做一个持有房子10年的DCF估值,记得考虑抵税的效果,当然这个有些复杂。